綜合治城,打造高品質人居環境!太原越來越宜居!
時間:2021-05-27 來源: 太原新聞網 字號:[ 大 中 小 ]
信息索引號 | 012187116/2021-00017 | 分類 | 城鄉建設(含住房) | 公開日期 | 2021-05-27 |
發布機構 | 太原新聞網 | 文號 | 公開時限 | 長期公開 |
5月的太原,花紅柳綠,氣候宜人。無論是行走在汾河兩岸,還是大街小巷,目之所及,既有林立的充滿現代氣息的高樓大廈,也有遍布城市的蘊含深厚歷史文化的古建筑……一切皆是風景。無論是居住在這座城市的市民,還是外地游客,共同的感覺是——太原美極了!
拉開發展框架
迎澤大街是太原的標志性道路,這條建成于上世紀50年代的城市道路,從一開始就因其寬度被譽為“中國第二街”。從當初僅限于汾河東岸,如今的迎澤大街早已西跨汾河,直抵西山腳下。每一次延伸,都帶來了沿線大發展。今年,迎澤大街又一次迎來了她的新機遇:東延。
“迎澤大街東延后,打破鐵路瓶頸,不僅將直接帶動太原站東側區域脫胎換骨的變化,還將深入影響東山地區的進一步發展。”從春節過后就忙碌在迎澤大街東延工程現場的市建管中心尹晉文說。
城市的發展,首先是個空間不斷拓展的過程。用她的魅力、持續增強的吸附力,把高品質的生活逐漸向原本較為偏遠的區域延伸,讓當地村民同樣進入城市時代。
由東峰路南延、南中環街東延、龍興街東延、龍城大街東延組成的“豐”字型高規格道路工程,已讓周邊的村民深受其益。從去年中秋節通車以來,4條道路涉及的區域已成為建設熱土,大型住宅區、商業綜合體、教育園區、生態公園等,如雨后春筍般涌現。
迎澤大街東延是沿線市民盼望的“發展工程”“幸福工程”,其關鍵節點在穿越已建成幾十年的太原站。下穿工程實施時,我市組織了全國最優秀的鐵路框構施工隊伍,采用當前最先進的洞構法,把直徑20多米的下穿通道建成了銅墻鐵壁。施工單位負責人回憶建設過程依然感慨不已,沒有影響一列火車運行,沒有發生一次施工意外。
汾河是山西的母親河,濱河東西路像兩條玉帶環繞在汾河兩岸,形成了我市的優質發展帶。繼濱河西路向南延伸至清徐后,直接影響山西綜改示范區的濱河東路也將向南延伸。在北部推進太原發展的“第二戰場”,泥向路的建設也已啟動,對再一次拉開太原發展框架將發揮重要作用?! ?nbsp;
完善城市交通
在媒體工作的丁女士,現在下班后20分鐘就可以回到自己在嘉節站附近的小區大院,這在地鐵2號線開通前是完全無法想象的。此前,她若選擇自駕車,僅在路上就需要耗費近40分鐘時間,乘坐公交車,時間會更長。
2號線在去年12月26日正式開通,是太原的首條地鐵線。2020年也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的一年,太原地鐵建設受到了嚴重影響。“預定的工程目標不能變”。太原地鐵建設者迎難而上,開啟了工程建設與疫情防控“雙線作戰”。工地實行全封閉管理,進出施工人員嚴格執行防控措施。建設管理人員全部進入決戰狀態,白天鏖戰在施工一線,晚上加班加點召開工程推進會,盤點進度,總結經驗,解決問題。市軌道公司董事長白曉平說,那段時間即使是熟人都不敢認他,總覺得他像個建筑工人,曬得又黑又亮。
2號線正式通車,讓東、北、西三面環山,地形狹長的太原南北交通從此不再難行。60歲以上老人免費乘車,展現了太原厚重的尊老傳統。沿線加大公共自行車投放力度,開通8條公交接駁線路,讓地鐵的作用充分放大。
太原地鐵建設起步晚,但起點高,2號線建成,更是實現了當初制定的“后來居上”目標。自動駕駛、刷臉進站、BIM全程設計建設管理……一項項軌道交通領域最新技術的投入使用,讓太原地鐵甫一亮相就驚艷異常。
乘著東風,太原地鐵建設進入了高速發展期。在防控疫情期間開工的地鐵1號線建設,正加速推進。3號線建設也將全面展開。它們將共同組成太原軌道交通的“環線”,讓大部分市民今后能便捷乘坐地鐵。
聚力文脈傳承
太原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。把歷史留住,增加建設美好未來的自信心,也是太原城市建設的目標。
如今的解放路道路寬敞、花團錦簇,沿線串起了一處處文物古跡,行走其間令人格外賞心悅目。
通過道路改造,便捷市民出行、展示歷史文化,是解放路改造的宗旨之一。
位于解放路府西街口的晉商博物院,集文物古建、園林景觀、展覽展示于一體,總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,建筑面積約3萬平方米,展覽面積約1.8萬平方米,收藏有12萬余件與晉商相關的賬冊、器物、文獻、匯票等史料和實物,涵蓋政治經濟、軍事商貿、文化習俗等方面。
晉商博物院院址是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建筑,曾是山西巡撫衙門、山西督軍府、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地所在。省政府搬遷,“為文化讓路”,讓這里成為太原吸引國內外賓客的又一好去處。“天下晉商”專題展主要分為序廳、晉商源流、海內稱雄、匯通天下、萬里茶道、晉商精神六個部分,概述了晉商發展的重大事件和成果,全方面再現晉商“縱橫歐亞九千里、稱雄商界五百年”的輝煌業績,多角度展現出“誠實守信、開拓進取、和衷共濟、務實經營、經世濟民”的晉商精神。
伴隨解放路改造,埋藏地下多年的明代鎮遠橋也被發掘出來。并在原址上興建了博物館,讓人們一睹當年的出行模式。
五一廣場改造工程的一項內容是再現當年太原城的知名城門——首義門。首義門占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,代表著太原打響了辛亥革命在黃河以北的第一槍,是文化太原、英雄太原的載體。目前,整個工程高速推進,預計9月底,就可以一覽雄姿。
鐘樓街自古就是太原府城最為重要的商業聚集區,街區歷史遺存豐富,共有關帝廟、書業誠、亨升久、泰山廟、奶奶廟5處文保建筑,開明照相館、合作大樓、老香村等6處文物建筑,以及18處歷史建筑、25條歷史街巷,同時還集中著亨得利、六味齋、恒義誠、華泰厚、乾和祥等中華老字號,是最能喚起太原人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城市符號。2020年4月,鐘樓街修復改造工作全面啟動,目前,古建部分完成85%,預計7月份市民就可在這里逛街游玩。
增進市民幸福
“五一”節后,家住興華南小區的李剛選擇騎自行車上下班。他工作的單位在20公里外的山西綜改區,騎行一趟,單程耗時約1個小時。“騎車舒服,又順暢,又健身。”李剛逢人就向大家推薦騎行樂趣。
目前,類似這樣騎車出行的市民越來越多,是濱河自行車道為他們提供了這樣的便利。
太原濱河自行車道布置在汾河景區內,全長75公里,寬5米,是全球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長、規模最大的自行車道。工程于2020年9月開工,今年5月1日正式投運。騎行其間,真正感受到了“路在景中,景在路中,路景一體”的愜意,起到了賞景、健身、休閑、娛樂的作用。
東安路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正在加緊推進,該項目涉及29個小區、4325戶居民,完成后,可切實滿足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。
地上地下統籌,里子面子并重,打造功能完善、環境整潔、管理有序的居住小區。過去的一年,全市共實施老舊小區改造300多個,投入資金超過30億元,涉及改造面積900多萬平方米,房屋9萬余套,讓居住在這里的市民增強了獲得感、幸福感。
城市是人類文明最為重要的創造者和推動者,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。道路通暢、環境宜人、生活便捷……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在宜居的道路上正不斷邁進。